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报道

红色基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

  发布时间:2024-04-24 16:25:37 打印 字号: | |

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,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历史进程中,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坚持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,不断凝聚升华而铸就的红色文化精神,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百年形成的精神血脉和生命密码,是面向时代新人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精神纽带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,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、代代相传。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,要不断汲取红色文化,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,让红色基因浸润在高校青年学子心中。

丰富时代价值意蕴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见出以知入,观往以知来”。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要振兴,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。一要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。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创造了伟大历史、铸就了伟大精神,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凝练出来的文化宝藏,其历史演进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一脉相承,在接续继承中助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、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,通过高校思政课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和艰难历程,用中国共产党鲜活的历史来激发学生、感染学生,将红色基因灌输到每个学生的心底,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。二要继续弘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。深刻认识和把握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,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创新发展,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红色基因内涵、传递红色基因力量,让红色文化精神逐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中去,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去,在新的发展阶段保持拼搏奋斗的精气神,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延续红色基因,让广大青年学生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、赓续者。

构建合力联动机制。一要建设部门联动保障体系。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党委、团委和教务处等部门共同发力,协同配合,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。党委要出台相应的文件,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。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根据当前学生政治教育的特点,契合时代发展脉络进行深入调研。同时,学校各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红色基因的挖掘和传承,组建专业研究团队,定期进行汇报总结。二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。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,是新时代大学生红色精神培育的主阵地,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。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红色文化,能让学生在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,通过校园环境学习、了解红色文化,培养爱国情怀,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。弘扬红色校园文化,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。比如,在图书馆举办红色文化图书展览,通过学校的报纸、广播、宣传手册等平台和载体,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。鼓励学生社团举办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校园活动,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,为红色基因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奠定基础,在润物无声中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。

创新思政育人模式。一要挖掘红色基因,丰富教学内容。要促进红色基因更好融入高校思政课,发挥红色基因的激励、规范和导向作用,必须不断夯实对红色基因的基础理论研究,不断深挖红色基因的育人功能。高校要立足实际,结合本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,主动挖掘和提炼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,做好红色基因资源的整合工作,建立红色基因资源库,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内容选择。二要探索实践育人,优化教学方式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学到的东西,不能停留在书本上,不能只装在脑袋里,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,做到知行合一、以知促行、以行求知,正所谓‘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’。”高校思政课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拓展实践课堂,利用红色纪念场馆、革命遗址、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开展实践研学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追寻红色记忆、铭记红色历史、感知红色文化魅力,实现对红色基因认知的升华。在开展实践活动后,思政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进行交流,分享心得体会,将实践认知及时转化为理论成果,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红色基因的深层价值意义。

优化话语传播路径。一要转化话语表达方式。语言是知识传递、思想交流、情感沟通的工具。高校思政课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创新话语表达,在把握学生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平等、宽松的话语交流环境,以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,调动学生话语表达的积极性。创新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传播方式,努力提升其话语表达,探索传播场域,找到二者的契合点,提升传播实效性,塑造话语影响力,增强话语效应,提升红色基因的吸引力和认同度。二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。坚持现代化教育形式,充分利用互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迎合教育发展规律,整合红色基因教育资源,运用视频、音频、图片等来展示课程内容,提高思政课吸引力。同时,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微博、抖音、公众号等互动平台,创建红色基因专题账号,促进思政课线上线下同时发力,保持教育教学的连贯性和实效性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红色情怀,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赓续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。

来源:山西日报作者:王继新 王星艳

 
责任编辑:研究室